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台湾教育专家陈惠邦点赞开发区新六艺课程
  滨州日报/滨州网 记者 刘清春 通讯员 殷吉亮 张希峰
  近日,2019年山东省“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工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专题省级工作坊活动在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一中举行。其中一项重要议程,是台湾清华大学教授、原新竹教育大学校长陈惠邦作主旨报告《从传统文化看现代教育》。
  陈惠邦,1994年获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哲学博士,兼任德国卡尔思路尔大学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在台湾被称为“白板之父”“华德福之父”。
  “开发区在传统文化进校园方面做得很细致、有特色,值得点赞”
  今天,很多内地同胞都对台湾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羡慕乃至嫉妒之情,那么,陈惠邦是怎么看的?
  “1950至1980年代,台湾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的确做得很好,我就是最大受益者之一。传统文化之于我们这代人,就像是血液、心脏之于身体,就像呼吸那样亲近自然。这给我们最大的好处,是目前大多数台湾教师都能够以自然而然地方式去跟孩子接触,给予他们传统文化的熏染。”陈惠邦话锋一转,“但是,如今台湾的传统文化传承已经远不如大陆,尤其赶不上山东了。”
  在仔细观摩了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各学校新六艺课程的展示后,陈惠邦认为,“开发区在传统文化进校园方面做得很细致、有特色,值得点赞。”
  提出新工业革命背景下高等教育革命的五大机遇
  “在德国,三分之一的学生考大学,一半的学生走进职业教育。台湾呢?是95%的孩子进大学。”陈惠邦坦言,过于看重学历,与东方教育的文化起源有深刻关联。中国的大学源于宫殿的权力,因此学而优则仕的精英教育在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在书院、私塾的传统教育模式下,中国尊师重道但缺乏教师教育、教材教法,强调教学但不重视学习主体。
  在谈到影响学校革新的背景时,陈惠邦向在座师生展示了部分欧美改革教育思潮。对比反思后,他提出了自己关于师资培育的见解:在课程改革中,从多元开放、兼容主流与另类教育着手,进行试验教育及另类教育的研究与倡导,为实验学校培养和储备师资。
  陈惠邦认为,新工业革命背景下高等教育革命有五大机遇:新制造业的人力需求重视非精英教育,普及化的创新创业代替传统的升学与就业目标,专业领域、职业类别快速变化,教育内容、形式、方法改变,强调人性价值、人际关系与永续发展。
  报告最后,陈惠邦通过介绍自己创办学校的各种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形象展示了教育创新与前瞻性师资教育。他说,教育改革的道路还很漫长,教师要从最“微观”的课堂教学开始改变,学生要从学习态度和方法开始改变。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