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19年1月25日
邹平殡仪馆副馆长张道军:
引入社工知识打造“亲情服务”助“己”助人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葛肇敏实习生韩学玮通讯员李海涛王雪峰
  殡葬是一个人们讳莫如深的话题,但总需要有人为此付出。1992年10月,张道军来到了邹平殡仪馆,开始了\他的第一份工作。当时的他没有想到,接下来的26年,他将一直留守,从事遗体整容、化妆、火化、礼仪服务等工作。
  从最初的不情愿,到如今的爱岗敬岗;从最初的恐惧,到现在的平静坦然——26年间,张道军默默地将自己的青春与梦想、欢乐与痛苦化作春霖秋露,全身心地投入到殡葬改革工作中,为逝者营造温馨的“人生后花园”。
  坚持“自我充电”,提升业务能力和实操水平,满足群众新时代丧葬需求
  只有孜孜不倦地加强学习,才能把工作干得更好。多年来,张道军在工作中认真负责、务实创新,在不断学习、拓展专业技能的过程中,展现了对职业的热爱和责任感。
  随着时代发展,人民群众对办理丧事水平也有了新的需求。为了满足更丰富、更多元化的丧葬要求,张道军通过理论和实践学习,熟练掌握了遗体化妆、整容技术和鲜花布厅等技术。2018年6月,他报名参加了社会工作师考试并顺利通过,取得了中级社会工作师职称,进一步提升了专业能力。
  从事殡葬行业二十多年来,张道军对自己的要求一贯严格,“耐得平淡、舍得付出”是他的人生准则。在工作中,他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甘心做群众和同事的“孺子牛”,情愿多付出、多奉献。在实践中,他坚持“贵在落实”工作理念,踏踏实实钻研业务、总结经验,提高遗体火化操作技术水平。为了减少殡仪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张道军在废气排放控制上力求做到精益求精,实现了节能降耗、减少大气污染、保护环境的效果。
  引入社工知识,成立“同事支持小组”助己助人,化解职工“负能量”
  在硬件设施提升的同时,更要强化制度管理和服务理念,才能让殡葬工作真正做到“为民服务”。殡仪工作具有特殊性,再加上传统观念的影响、工作单位地理位置偏僻等原因,职工易产生悲观、焦虑、抑郁、孤独等消极情绪。而殡仪馆的工作人员往往给人“精神状态差”的感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让人对这份职业有了抵触。
  作为副馆长的张道军经历过这样的阶段,也了解年轻人的心理状态。“年轻人二十岁出头就开始从事殡仪服务,随着时间的推移,殡仪服务工作的单一性和重复性会让人心生疲惫。”张道军说。殡葬行业的新人在工作数年后,入职时的好奇心和兴奋劲会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工作枯燥乏味,仿佛已经望见了人生的“天花板”,感觉失去了“奔头”。
  为了让职工能够有尊严地抬起头来,张道军试着去改变现状——他把社会工作相关知识融合到实际工作中,成立了同事支持小组,助己助人。让大家利用业余时间或者是工作之余去服务同事,通过组织开展内容多样、形式丰富的小组活动,使同事之间能够分享经验、交流心得,互相鼓励、互相帮助,不断丰富自我释放情绪和舒缓压力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一系列小组活动的开展,职工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进一步加强。大家在一起讨论工作过程中所带来的情绪感受,达到了情绪宣泄、相互支持的目的。”张道军说。在他的引导下,心怀“负能量”的职工对殡仪服务有了新的认识,也树立起持续投身工作的热情。
  倡导“阳光殡葬”,提供“亲情服务”,努力实践新型殡葬服务理念
  近年来,受利益熏陶,社会上存在一些群体,利用丧属对丧事不熟悉、不讲价的心理,低进高出,以次充好,给丧属推销所谓的“一条龙”服务,以此来收取高额的费用。
  “为了进一步减少和打击这些‘黑中介’,邹平殡仪馆开通了24小时服务热线,实现了殡葬的便捷化一站式服务。群众只要给我们打一个电话,就可以充分了解服务的内容,并进行选择。”张道军说,“阳光殡葬”切实降低了群众的丧葬负担。
  本着“尊重逝者,慰藉亲人”的殡葬服务理念,张道军和他的同事们努力探索新型殡葬服务,成立了一支“亲情服务队”——不仅提供业务引导服务,让每位来办理业务的家属都有一名专门的工作人员引导和协助服务,更重要的是及时做好生者的心理疏导和安抚工作,用服务来缓解逝者亲友的悲伤情绪。
  除此之外,邹平殡仪馆还会在清明节等传统节日期间,向群众发放殡葬改革、移风易俗宣传册,充分发挥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职能,将殡葬服务作为揭示生命本质、回归生命现实、提升生命质量的公共事业。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